2025年7月20日--26日,在科技办副主任毕可雷的带领下,我校高一10名学生参加了在清华大学举办的为期七天的高校科学营清华大学分营活动。
青少年高校科学营活动始于2012年,由中国科协和教育部共同主办,旨在利用重点大学的科技教育资源,激发青少年对科学的兴趣,培养科学精神、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清华大学作为青少年高校科学营的主要阵地,今年迎来了220名来自中国内地和港澳台地区的优秀高中生,我校作为北京市西城区唯一一所中学代表,推荐10名优秀高中生参加了本次科学营活动。
清华大学为本次科学营准备了丰富多彩的内容,包括清华大师讲座、重点实验室参观、动手实践、博物馆参观及文体活动等,将知识传授、能力培养和价值塑造“三位一体”的培养理念贯穿全程。
同学们每天的学习活动分为三个板块,丰富而充实。
上午,聆听大师讲座。来自清华大学物理系、电机系、心理系的授课专家,向同学们展示了不同学科领域的前沿研究和科学研究中的奇闻轶事。科学家讲座开拓科学视野,增长科学见识,也让同学们对未来专业选择有了更清晰的认识。
下午,集体参观活动。同学们漫步清华园,欣赏古建筑之美;走进清华大学美术馆,被细腻的艺术品吸引;走进核能与新能源研究院,感受大国重器;走进陶瓷材料国家重点实验室,领略新材料领域研究之精微。
晚上,开展小班化活动。为增进学员之间的交流合作,科学营推行小班制,每班20名学生,由清华本科生担任带班辅导员、科技辅导员,指导同学们开展科技实践活动。通过小班活动,同学们动手制作了简易桥梁、计时器和护手霜,在实践中加强了对物理、化学、生物等知识的应用,促进了知行合一。
同学们还观看了清华原创话剧《马兰花开》,了解邓稼先等老一辈科学家为中国科技进步做出的巨大贡献,更被他们爱国奉献的科学家精神深深感动。
在闭营式上,我校学生组织本班同学编排了诗朗诵——艾青的《光的赞歌》,传递出同学们对光明和希望的追求。清华科学营活动就像一束光,照亮了前行的道路,希望同学们会在这束光的指引之下,披荆斩棘,向着理想的大学、光明的未来进发。
撰稿:毕可雷
附:学生收获与感受
邱宥斌 |
|
科学营第一天,我们聆听了清华大学物理系楼宇庆教授的天体物理讲座,这次讲座是一次知识的灌溉,更似一场星空巡礼。当那些动辄百亿年的宇宙演化图景在眼前铺陈,当恒星诞生与死亡的壮丽循环被娓娓道来,人类文明史在宇宙的时间长河中不过如尘埃般转瞬即逝……纵然宇宙沉默如谜,但每一代科学家都如西西弗斯般努力推动认知之石。 这无畏的努力本身,正是对宇宙冰冷尺度最动人的回应。人类的存在短暂而微小,可这渺小生命却从未停止对宇宙的叩问——从屈原的《天问》,到辛弃疾的《木兰花慢》,再到今日的嫦娥探月、FAST巨眼巡天,人类这粒“会思想的尘埃”,正因其短暂却清醒的存在,而在永恒幽暗中折射出独特的微光。 |
|
秦子宸 |
|
7月21日下午,我们有幸聆听了清华大学电机系教授周远翔带来的题为《中国智慧和力量——特高压大容量输电》的精彩讲座。这场讲座不仅是一次关于尖端电力技术的科普盛宴,更是一场激荡心灵的爱国主义教育。它深刻地向我们展示了在看似冰冷的电线杆与穿梭千里的导线背后,凝结着的是令人惊叹的中国智慧和磅礴的中国力量。 让我印象最深的是关于±1100千伏昌吉——古泉高压直流工程的介绍,这是目前世界上电压等级最高、输送容量最大、输电距离最远的直流输电工程。它的成功投运,不仅是一个个世界纪录的刷新,更是中国解决能源资源与用电中心逆向分布这一世界性难题的“中国方案”。科研工作者们身上体现的家国情怀、创新勇气和责任担当,是激励我辈青年奋发图强的宝贵精神财富。 |
|
韩丰泽 |
|
7月22日,清华物理系王青教授带来的《探索极小——粒子与场》专题讲座,为我们打开了一扇通往微观世界的大门。王教授以高中物理课程中的“质点”概念为切入点,巧妙引导我们思考微观粒子的本质。他生动地阐释了质点作为粒子抽象模型的意义,并系统讲解了粒子的基本属性及其在场作用下的运动规律。 在讲座的主体部分,王教授以清晰的脉络梳理了物理学的发展历程:从宏观世界的牛顿力学到微观领域的量子力学,从电磁现象的经典描述到场量子化理论,最终在狭义相对论的框架下,量子力学与相对论的完美结合催生了能够描述粒子产生与湮灭的量子场论。这一系列重大理论突破的讲解,不仅让我们领略到物理学的深邃魅力,更展现了人类探索自然规律的智慧结晶。 |
|
赵思齐 |
|
7月23日,清华大学心理系宛小昂教授为我们带来了《心智探索之旅》的心理学讲座。讲座一开始便澄清了人们对心理学的一些误解,让我们认识到心理学不是神秘的玄学,它不仅能帮助我们理解自己和他人的心理,还能通过科学的方法提升心理韧性,应对生活中的挫折。 让我最感兴趣的是心理学和人工智能的关系,当人文与科技相结合,碰撞出的火花是无可比拟的。宛教授结合自己的亲身经历,点出DS等人工智能对人类突发问题的解决之道;AI与心理学的结合也让我看到了未来的无限可能,科技的发展必将让心理学更好地服务于人类。 |
|
朱宇轩 |
|
7月23日下午,我们来到清华大学美术馆,被大气恢弘的建筑风格所震撼,也被馆中各种细腻的艺术品所吸引。我们看到了洁白剔透、花纹精美、巧夺天工的白瓷艺术品;看到了写意写实相结合,代表民族特色艺术的中国国画;还看到了花纹繁复,寓意吉祥的古代织锦;结构巧妙,兼具美观性与实用性的明式家具……此次参观增长了我对艺术的认识和欣赏能力。 美术馆参观结束后,我们在学姐带领下参观了清华的早期建筑,包括大礼堂、清华园、图书馆等,了解了清华大学的光辉历史,学习了革命先辈们的奋斗历史和伟大精神。清华园的生活令人神往,未来我会努力成为这里的一员。 |
|
赵虹语 |
|
7月24日上午,在清华大学学生活动中心,我们参观了大学生未来灾害调控和未来仪器兴趣团队实验室。在这里,我看到的不是遥不可及的幻想,而是极具挑战性的前沿探索和脚踏实地的创新实践。“未来”在这里,是电路板上调试成功的信号灯,是算法优化后提升的精度曲线,是原型机通过关键测试时的会心一笑。 行走于这两个截然不同的空间,如同亲历了人类面向未来的两种核心能力:未来灾害调控团队展现了基于深度认知的理性防御力,用数据与模型为安全托底;而未来仪器团队则迸发出源于探索欲的精密创造力,用硬件与算法为可能性开疆拓土。由灾害的“守夜者”到仪器的“造物主”,我穿行于两个团队之间,目睹了清华学子用智慧丈量着人类命运的边界——他们既如先知般为人类安危做冷静的瞭望,又像匠人般为未来可能性雕琢着精密的工具。 在清华园中,我触摸到了一种精神:面对莫测未来,没有迷惘与惶恐,只有冷静的洞察与精微的创造。那以工具理性为舟楫,以人文关怀为灯塔的航行,正劈开未知的波涛,驶向远方。 |
|
贾涵森 |
|
7月24日下午,我们参观了清华大学核能与新能源研究院,了解了核技术在多个重要领域的创新应用。在本次活动之前,我多少有点“谈核色变”的恐惧感,但当我真正走进科研一线,才发现核技术并不像我想象的那么可怕。正如科研人员所说,“抛开剂量谈辐射,是不科学的。” 通过科研人员的讲解与演示,我了解到核技术在多个领域体现出很高的应用价值。比如:在外贸行业中,能有效打击大型集装箱运输货物的过程中掺杂走私物品的行为;在文物保护领域,可以通过类似CT原理的核技术,对文物进行非破坏性的“重建”,为文物鉴定、修复和历史研究提供强有力的科学手段;在我国提出双碳目标之后,发展核能等清洁能源成为促进国家经济发展的有力手段。 当我看到高温气冷堆的核心燃料技术——球型燃料时,我被其精密的设计所震撼,这其中蕴含着几代科学家的智慧和付出,他们以国家战略需求为己任,这种奉献精神让在场的每一位同学都由衷敬佩。 |
|
郭丰源 |
|
7月24日晚上,我们一起观看了清华大学原创话剧《马兰花开》。这部剧讲述了邓稼先等老一辈科学家为了国家科技发展,奉献一生的感人故事。之前在很多书籍和影视剧中看到过邓稼先的故事,但能在清华园观看这部原创话剧,觉得意义重大。从这部剧中,我了解到邓稼先为了我国两弹一星事业,贡献了自己的青春和健康,他带领一众青年,在茫茫戈壁滩中开展核试验,数十年如一日,隐姓埋名。 他常讲:只要干成这一件大事,我这一生就很有意义,就是为它死了也值得。这样的爱国奉献精神让人动容!同时我也从这部话剧中看到了:一个人在年轻时就应该有远大志向,以兴国兴民为己任,通过坚持不懈地学习,团结一致的奋斗,就一定能成就一番伟业。 |
|
王俊懿 |
|
为了闭营式的文艺晚会,我们集思广益,选择朗诵艾青的《光的赞歌》,这首诗歌赞颂了光,表达了积极的正能量。 排练初期遇到了一些困难,由于报名人数较多,我们读的参差不齐,缺乏感情,声音冰冷。在互相纠正中,我们的朗诵态度逐渐端正,水平逐渐提高;在积极沟通中,我们选择了最适合自己的站位和走场;在团队协作下,我们终于克服了一个又一个困难。闭营式上,同学们饱含热情的声音,慷慨激昂的诗句,沉稳坚定的面孔,平静淡定的眼神,让我顿感团体合作的力量之大,以及有明确目标和纪律约束的重要性。 |
|
贠贝宁 |
|
7月25日,我们进行了一场深入心灵的朋辈交流,这次活动不仅是一次知识的传递,更是一场力量的凝聚,为未来的航程点亮了明灯。 “取法其上,得乎其中”的古训,在学长的亲身践行与慷慨分享中变得无比鲜活。学长们攀登过的山峰、探索过的未知,让我深刻领悟到:梦想的高度决定了成就的尺度。这份认知,驱散了心中的犹疑与畏缩,激励我将目光投向星辰大海,敢于设定那些曾经看似“疯狂”的目标。学长的箴言并非空谈,其背后是无数个日夜的汗水与坚韧。聆听他们的奋斗历程,目睹他们的执着坚守,让我真切感受到“敢为”需要踏实的步履,“敢坚持”需要百折不挠的韧性。这些话内化为我心中坚定的信念:只要方向正确,步伐坚实,就没有无法跨越的沟壑。 朋辈交流的魅力,更在于它点燃了寻找“同行者”的火种。我们深知,独行快,众行远,我们需要构建一个相互扶持、彼此督促的成长共同体。这份联结,让抽象的“坚持”有了具体的依托,让孤独的奋斗化为并肩的征程。 |